首页 >> 展厅展示 >> 文史资料 >> 中国近现代文学展览馆特色展室介绍

中国近现代文学展览馆特色展室介绍

作者:厦门大学 日期:2017-07-31 点击:7999

本馆共分六个展室,其中,第一、二展室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潮流部分,第三室为闽籍近现代文学家部分,第四室为台港澳文学名家部分,第五、六展室为厦门大学与近现代文学部分。

和国内相关展览馆相比,我校的近现代文学展览馆最具特色的展室为第三、第五和第六展室。近现代文学史上,闽籍近现代文学家占据重要地位,陈衍倡导的“同光体”诗歌,一扫清代前期诗风。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风靡全国,翻译数目(190多种)和社会影响冠于近代译林。郑振铎组织发起的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上社会影响最大、历史影响最深的新文学团体。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等期刊,倡导“幽默小品文”,不仅在在1930年代文坛产生最要影响,也蜚声海外。1940年代,福建走出一大批革命作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有鲁藜、林默涵、邓拓。鲁藜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到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林默涵1938年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先后入中国共产党党报《解放日报》社、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新中国成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邓拓在抗战期间,曾任晋察冀《抗战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1945年主持编印了《毛泽东选集》。这是“毛选”的首次编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日报》社总编、社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新闻者协会主席等职。此外,闽籍现代女作家冰心、林徽因、庐隐等,也一直饮誉中国现代文坛。可见,闽籍近现代文学家为中国现代文学、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人们多认为,浙江知识分子占据中国现代文坛半壁江山,我们也可以说,闽籍知识分子也不逊色,也几乎占据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半壁江山。

厦门大学建校后,就一直重视“文科教育”和“文学教育”,不断聘请国内著名的新文学大家来厦大执教。厦大国学院成立后,厦大聘请了林语堂、鲁迅等来校工作。林语堂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先后赴美国、德国留学,专攻语言学,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被厦大聘为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国学院总秘书。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导师之一,他1921年发表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受到世界文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推崇。抗战时期,施蛰存、王梦欧、林庚、洪深、徐霞村等一大批现代文学名家汇聚厦大,促进了厦大校园文艺的活跃及繁荣。施蛰存1930年代初,曾主编现代著名文学杂志《现代》,倡导“现代派”文学,他自己以创作”心理分析”小说获名,被视为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洪深为我们著名的剧作家、电影家,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是我国最早学习话剧的留学生。林庚是著名的文学史家、诗人,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抗战时期来厦大教书。林疑今为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在1930年代翻译的《西线无战事》、《西线归来》等,在现代文坛产生广泛影响。这些著名文学家的到来,使厦大校园文艺活动在1940年代走向繁荣,奠定了厦大校园文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校园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在抗战时期,厦大繁荣的的“校园文艺”,与昆明的“西南联大”、延安的“鲁艺”,构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这些著名文学家影响和扶持下,厦门青年学子中涌现众多文坛新秀、新星,其中,有些成长为著名的现当代作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比如,1938年转入厦大生物系的杜运燮,在1940年代成为“九叶诗派”的著名诗人,1941年考入厦大机电系的姚一苇成为台湾著名的戏剧家,1947年转入厦大外文系的余光中成为台湾著名诗人,1948年考入厦大中国系的许怀中成为福建省文化厅长、文联主席,1959年考入厦大中文系的刘再复成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这些足以说明,厦大的“文学教育”成就斐然,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培养出众多优秀文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