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厅展示 >> 文史资料 >> 陈嘉庚精心建校舍 节约为根本

陈嘉庚精心建校舍 节约为根本

作者:厦门大学 日期:2013-03-28 点击:8386

陈嘉庚对厦门大学校舍建设费尽苦心,建设伊始,他就认为应当在准备就绪、考虑周全之后才奠基动工,当时学校已经定期成立但他并不匆促上马,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他把校舍建设,推迟到学校成立之后,即1921年4月6日厦大假集美即温楼成立开办招生后,于5月9日校舍才在演武场上奠基动工,翌年部分建成后才搬回。

为了充分周密考虏,陈嘉庚亲自修改美国技师对校舍布局设计图,把每三座品字形改为一字形,使其更加合理,也更壮观美丽。他说:“政府既许投演武扬四分之一为大学校址,乃托上海美国技师绘校舍图。其图式每三座作品字形,谓必须如此方不失美观,极力如是主张。然余则不赞成品字形校舍,以其多占演武场地位,妨碍将来运动会或纪念日大会之用,故将图中品字形改为—字形,中座背倚五老山,南向南太武高峰”。这一改动,体现了陈嘉庚在建筑构思上把现实与长远紧密相结合及充分地利用自然地形(后五老山前厦门港、太武山形成四条平行线),使建筑物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正如他于1923年4月11日给厦大基建负责人陈延庭的信所说:“弟意建筑厦大校舍之最重要不出三事,第一件就是地位之安排,因关于美术上之重要及将来之扩充是也。其次就是间格(隔)与光线……第三便是外观……。”品字形改为一字形完全出自他的这一杰出的构思。

陈嘉庚用节约、适用、美观及现实与长远紧密相结合的思想,指导厦大校舍建设。他在1922年12月26日写给陈延庭信中明确指出:“依时代(按五年左右)学生不多(成千名)”的要求,“各科只求完备建设不求广大规模。”因此,在上一封信中又进一步强调说:“能免费少资,粗中带雅之省便方可也。”1923年4月3日再给陈延庭的信中阐明说,“余科不出二三十年,世界之建筑定必更大变动,许时我厦大生额万众,基金万万,势必更新屋式及合其时科学之用法。故免作千百年计,而作三五十年计已足矣。”这样,将来如果发展需要,非在原地拆、改、建不可,损失就比较小;如果象他预见那样“更新屋式及合其时科学之用法”损失也是最小的。

陈嘉庚节约为本建设校舍的指导思想还反映在建设校舍时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尤其是就地开采花岗岩,不但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且又素雅美观,突出特色。他说:“左右近处及后方坟墓石块不少,大者高十余尺,围数十尺。余乃命石工开取作校舍基址及筑墙之需,不但坚固且亦美观。”这不仅是个简单节约为本的问题,而是他善于经营企业,办事上的精打细算的基本思想作风在建筑校舍上的反映。

要做到精打细算节约为本,当然就一定要苦心经营,在建设校舍上也是这样,在开采就近坟墓石头与迁移坟墓建设校舍时,遇到障碍就是封建迷信。陈嘉庚不仅敢于同封建迷信作斗争,同时也讲究策略,使既能达到目的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纠纷。他说:“墓主多人来交涉,谓该石风水天成,各有名称云云,迷信之深难以言喻。余则婉言解释,至不得已则暂停工以顺其意,迨彼去后立再动工,因石众多,两三天半都已破坏,虽再来交涉亦莫可如何,嗒然回去。数月后拟再建其他校舍,不得不迁移坟墓,为屋址,乃将演武场后诸公私冢墓,立碑标明,限日迁移,并在厦门登各日报,如不自动迁移,本大学则为代迁,并规定津贴迁移费。且在数里外之山腰买一段空地,备作移葬地位,从此顺序进行,……绝不致再发生交涉,或其他事故矣”。这一具体事例,充分说明陈嘉庚为建厦大校舍,何等地苦心经营,值得人们尊敬。

陈嘉庚节约为根本的精神还表现在充分开发地方材料,经赏自己造砖瓦,烧壳灰,达到节约投资,降低成本之目的。早在20世纪初,他开始兴建集美学村之时、就与龙海等地的专用的砖瓦厂挂钩,按自己要求生产各种特殊规格与统一规格的砖瓦,最有名的是自个规格的橙色带些釉面的大瓦片,人称嘉庚瓦,简称庚瓦,这种瓦片,在闽南厦门地区的建筑上越来越广泛应用。

橙色庚瓦做屋面或装饰,不仅色彩有特色,同时比较稳重,抗风力强,隔热、保温性能也很好。由于表层有些釉面,也不易老化,抗衰老性也不错,砌筑过程也不复杂,操作简便、并非有高超技艺不可,造价也比琉璃瓦便宜得多。

橙色本属柔和色彩之类,但生长在青枝绿叶的橙果树中的橙子,就变柔和与艳丽相结合,两者融为一体。同理,橙色庚瓦屋面装饰在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中也是如此,色彩和谐,在总体及宏观布局上、从颜色和谐这个角度上讲,它可集宏伟壮观与绚丽多姿于一体,这也是陈嘉庚对古今、中西合璧的建筑构思在材料上的一大贡献。

实践证明,由于陈嘉庚从造价便宜出发,又达到建筑质量好的目的,所以20年代至30年代建成的校舍,到现在已经大大超过他预期二三十年的目的,如外墙清水花岗岩,已经七十年了,但仍清秀雅观。因沙质地良好,房屋沉降也不多,有沉降大多数也均匀,无碍安全。一字形主楼摆在演武场上,不但利于通风采光,同时别有风格。

(摘自《厦大校史资料》第八辑 199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