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厅展示 >> 文史资料 >> 南强重要文学社团

南强重要文学社团

作者:厦门大学 日期:2017-07-31 点击:8652

建校初期,厦大学生就成立话剧团、泱泱社等文艺社团,积极开展新文学、新文艺活动。厦大校园文艺活动最活跃、最繁荣的时代,是在“长汀时期”;厦大剧团、诗与木刻社、厦大笔会、厦大战时后方服务团等文艺社团,以文艺为工具、热情开展抗战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培养出杜运燮、姚一苇、余光中、刘再复等众多著名文学家。

(一)泱泱社

1926年11月在鲁迅指导下成立,出版《波艇》月刊,上海北新书局代为印行。主要成员:厦门大学俞念远(预科)、谢玉生(教育系)、崔真吾(外语系)、洪学琛(教育系)、王方仁(国学系)、朱斐(预科)、卓治(理科)等。

(二)鼓浪社

1926年在鲁迅先生指导下成立,出版《鼓浪》周刊,附厦门《民钟日报》出版,共出七期(1926年12月1日-1927年1月12日)。“鼓浪”之名,既因厦大临近鼓浪屿,更含“鼓起时代浪潮”之意。鼓浪社为厦大校园文艺社团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社团,1998年、2004年两次荣获“全国十佳校园文学社团”称号。

(三)厦大战时后方服务团

原为厦门大学学生救国服务团,1937年10月11日成立,负责人为陈札锐、张奎、林希通等。厦大迁往长汀后,改名为厦大战时后方服务团。出版《唯力》旬刊,林希通、刘丁等担任编辑,1940年停刊。《唯力》多刊载时事述评、战局报道、厦大动态及文艺作品,成为长汀地区最早刊行的现代期刊。

(四)鹭华文艺社

30年代初期地方性的青年学生的文学团体。1929年在厦门成立,由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的部分文学爱好者自愿组成。该社是一个松散的学生业余文学组织。目的是:联络厦门以至闽南各地爱好写作的文艺青年,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共同开发一块荒芜的文艺园地。因该社所在地厦门又称“鹭岛”,故名。社员们致力于课余的诗歌、散文等写作,在当地报纸编发《鹭华》周刊,1934年创办《鹭华月刊》,发表创作、文艺短论和文学批评。该刊曾受到鲁迅先生肯定,把它作为“中国左翼文艺定期刊”之一向外国读者介绍。其主要成员有苏宿莽、白明新、邱永和、苏鸿瑀、黄国魂等人。1934年9月,《鹭华月刊》出至第1卷第5期后被政府当局查禁,白明新、苏鸿瑀被捕,苏宿莽、邱永和等避难异地,该社被迫解散。

【鲁迅文集·杂文集·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鹭华》

关于《鹭华》①

鹭华(月刊),厦门出版。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创刊号。一九二八年已有《鹭华》,附刊于日报上,不久停刊②。这是第三次复活,内容也和旧的不同,左倾了。作品以小说、诗为多,也有评论及翻译。

【注释】

① 本篇据手迹编入。写入1934年4月下旬。原无标题。

鲁迅在帮助美国人伊罗生编译《草鞋脚》(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的过程中,曾与茅盾共同署名,由茅盾执笔写成《中国左翼文艺定期刊编目》,提供给编译者。鲁迅在最后审定该《编目》时增写了《鹭华》月刊及其简介文字。《鹭华》,月刊,厦门鹭华文艺社编辑。1934年6月出至第一卷第四期停刊。

② 《鹭华》月刊的前身,是厦门集美中学、厦门大学部分进步学生编刊的《鹭华》周刊,1928年由浮萍文艺社创办,附当地《民国日报》副刊发行,未几停刊。1929年秋,浮萍社易名鹭华文艺社,同年12月复刊,先附《思明日报》副刊,后附《民国日报》副刊发行,1930年2月停刊。同年8月23日仍借《民国日报》副刊的版面第二次复刊。翌年“九·一八”事变后停刊。

白明新(?~1964), 笔名方迪,白克,厦门人。20世纪30年代曾任厦门《鹭华》文艺刊物编委。发表诗《会议》、《厦门歌》等。后到台湾,1964年被台湾当局以“亲共分子”而杀害。

(五)厦门大学鹭风文艺社

该社成立于民国26年初,同年5月1日起,该社借用《华侨日报》晨刊出版《鹭风》周刊。,共出15期,1937年8月14日终刊,编辑为陈俊麟(笔名:俊人)。主要成员素庵(李全基)、飞燕(陈小云)等。厦门诗歌会成立时,该社社员加入厦门诗歌会,成为厦门诗歌会的主要成员。

厦门诗歌会成立于民国26年5月6日,热心提倡国防诗歌,致力于诗歌大众化,主张以诗歌鼓舞人民,打击敌人。该会举办多期诗歌座谈会和朗诵会,并创办《厦门诗歌》期刊和编印《厦门诗歌丛书》,吸引许多爱好文学的青年,成为当时厦门地区最有创作成就的文学社团。该会成立之日,厦门诗歌青年作者20多人举行首次诗歌座谈会,讨论如何开展闽南诗歌运动等问题。在第二次诗歌座谈会上,蒲风作《五四到现在之诗界潮流》专题发言,共同讨论诗歌运动发展趋势。在以后两个多月中,该会又举行4次诗歌座谈会,研究探讨“诗歌与现实”、“诗歌大众化”、“诗歌与生活”、“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等问题;举行几次诗歌朗诵会,宣传抗日救亡,鼓舞爱国精神,扩大诗歌运动的社会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该会成员创作了不少歌词和诗作。蒲风的《钢铁军歌》、童晴岚的《厦门之歌》,都由当时厦门的青年作曲家李焕之等谱曲,在群众中传唱。

该会先后出版《南中国之歌》、《中华轰炸机》、《大地的火》等诗集和《打铁歌》等小册子。民国26年12月,借用《华侨日报》夕刊,出版诗歌《前哨》多期,发表童晴岚的诗作《七月的婴儿》等。厦门沦陷后,会员分散各地,不少人参加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转入内地,该会活动结束。

(六)以学文艺社

民国35年底,厦门大学学生蔡厚示、曾维琼等组织“以学文学社”,借用《立人日报》副刊版面出版《绿意》半月刊,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后因内部意见分歧,活动停顿,于民国36年底自行解散。

(七)厦门大学诗与画社

民国36年,厦门大学诗歌爱好者华瑅、曾维琼、傅锡寿、林祖慰、庄炳章、林清源、李毓华、王家簋、张宗洽等,为配合学生运动组织秘密诗社。翌年5月,厦门大学美术爱好者孙翰、汪如泽、黄榛、李传业、傅锡寿、王学诗、林龚亮、刘正坤、王绿枫等组织秘密画社。同年秋,诗社和画社合并为“诗与画社”。先后出版壁报《诗与画》5期,形式是诗配画、画配诗,编排新颖又针对时局,在学生运动中有一定影响。该社成员为学生运动提供集体朗诵长诗《迎接人民的春天》、漫画《美军滚出中国去》,以及一些活报剧和大量的标语、漫画、传单。民国38年5月,该社因多数成员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奔赴游击区和解放区,即停止活动。

(八)厦大笔会

 1941年成立,由潘懋元、勒公贞、郑传道等组织,宗旨是“以笔会友”,1946年停止活动。笔会参加者,主要有潘懋元、勒公贞、郑传道、邹循道、王茂育、朱遵柱、范筱兰、朱鸣岗、邹树民、林尚安等。笔会每年端午节举办诗歌朗诵会,1943年曾发起为张天翼募捐活动。

(九)厦大剧团

1939年成立,以演抗日宣传剧为主。1942年至1946年,王梦欧担任剧团团长。社员有邱朝光、苏仁骊、杨思、朱植梅、范筱兰、鲍光庆、陈人信、姚一苇、朱一雄、庄昭顺、陈兆璋等。主要演出剧目有:《中国万岁》(唐纳作)、《生命之花》(王梦欧导演)、《燕市风沙录》(王梦鸥编剧)、《飞将军》(洪深编剧)。《燕市风沙录》获1943年教育部“优良剧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