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厅展示 >> 文史资料 >> 厦大学生:汀江风云显英豪

厦大学生:汀江风云显英豪

作者:厦门大学 日期:2017-03-28 点击:8554

开学前一天就上街宣传

  厦门大学嘉庚楼,著名教育家、85岁高龄的潘懋元教授又一次陷入了对60几年前的回忆,从1941年到1945年,潘懋元就读于厦门大学教育系,而与不同时期的厦大学生相比,潘懋元他们的大学时光显得更为多彩,也更为厚重,因为他们的大学时光是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每个周末,我们都要到农村宣传抗日,那时候,日本的战机经常来轰炸,有次还把长汀那条最繁华的街烧毁了,但这并没有让我们退怯,我们坚持抗战宣传,飞机一来,我们就躲进了山洞;飞机一走,我们又出来宣传。”说起那段时光,这位德高望重、平易近人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到厦大读书前,潘懋元是战地记者,在潮汕一带的抗日战场,写下了许多抗战通讯。

  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在厦门沦陷的前一年,1937年12月,厦门大学内迁山城长汀办学,在长汀,厦门大学继续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坚持“外抗强寇、内诛国贼”的方略,发扬民族精神,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1938年1月17日是开学第一天,可早在前一天,即16日,学生们就难于抑制心中激愤,走上长汀街头进行宣传。那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啊,200名同学,分成20个宣传队,走进了长汀的各条街道、各个角落,他们控诉日寇的侵华罪行,他们号召人民起来抗日,他们的抗日救国的口号响彻在长汀的天空。寂静的山城,因为厦大学生的到来,沸腾了。

  1937年,从12月24日起,厦大学生分批出发,从鹭岛长途跋涉到山城长汀,刚放下行装后即投入到抗敌后方的宣传工作中,因为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他们的胸中激荡。他们走进百姓的家中,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他们还与长汀县抗敌后援会联系,组织抗敌剧团,演大众化抗敌戏剧,出版抗日刊物《唯力》。

  利用假期深入农村宣传

  陈炳三,厦大高教所原副所长,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厦大党史,而近阶段,他对厦大抗战史尤其倾注心力收集,几天前,他一反党史的写作风格,极富抒情地写下了厦大学生在长汀附近的村镇河田进行抗日宣传的情景:“同年(1938年)3月8日,宣传队到河田村进行为时一周的抗敌宣传,同学们乘木船沿汀江南下,细雨扑面,寒风习习,一路高唱救亡歌曲,抗日激情与汀江春风荡泳……”据陈炳三介绍,在河田,厦大学生还恰逢北上抗日的新四军二支队途经,同学们就与战士们举行了座谈会,新四军领导张鼎丞和邓子恢对同学们冒雨下乡宣传的爱国热情深表赞许。

  “寒暑假是同学们深入农村宣传抗日的最为活跃的时期。”陈炳三说。每年寒暑假,厦大学生都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1940年2月,寒假时,全校男女学生400多人一起出动,分成27个宣传队,先到长汀各村镇,后来,又扩展到瑞金、赣南和闽南的漳州、泉州等地,这时候,不只是学生,还有许多教授也报名参加。

  陈炳三老师说,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宣传方式至少有十几种,演讲、访问、歌咏、壁报、画报、照片、地图、标语、传单、漫画、戏剧,等等。

  地下党积极领导抗日宣传

  在长汀,在白区的地下工作,不同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不能发生横的组织关系,但彼此心照不宣,互相支持。他们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在组织进步学生参加抗日救亡的各项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陈松生,厦大职工党员,任仪器管理员,随厦大迁往长汀,任中共汀城区支部委员,他与学生党支部的孙坤容、林汝南等,分属不同系统的党组织,但他们经常寻找机会交流思想,共同探讨如何在长汀开展抗日宣传。他们主动联系学生和职工,交谈思想,并组织了读书会,传阅革命刊物,教唱红军歌,他还参与发起创办“草原社”,在《中南日报》开辟专栏,扩大抗日宣传,他还在学生中联系考察进步分子,发展党员。

  长汀是经常遭到日军轰炸的城区,每每这时,地下党员就组织厦大学生奋不顾身地投入火海抢救灾民,而且还经常发动募捐活动,曾经一夜之间捐了1600元和许多衣服,用于救济灾民。

  当抗战宣传、募捐义卖还不能完全表达学生们满腔爱国热情时,在地下党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就投笔从戎,在长汀期间,他们报名参军达186人,约占全校学生的五分之一。还有15位女学生报名参军,她们豪迈地表示:“要在殷红的战场上,做战斗的勇士,当伤兵的母亲,贡献自己的青春,洒下自己的热血”。

  迎着抗战烽火,厦大有一批党员,走出校门,奔赴广大战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民族大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历史将记住他们的名字: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汀江边的陈松生、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王助、“厦青团”的创始人之一林松龄、厦门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陈康容、第一个在抗战中光荣殉难的华侨战地记者张栋梁,等等。

  厦青团:我们是钢铁的一群

  厦青团的全称为“厦门战时青年服务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影响最大的厦门抗日民众组织之一。

  厦门沦陷的当日,日军即将进入市区以前,中共地下党组织通知有关团体撤往鼓浪屿。当晚成立了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并选出中共党员施青龙(大德)为团长、中共党员谢怀丹(亿仁)为副团长。会议决定厦青团开赴漳州,以漳州为中心,在周围城镇、乡村宣传抗日救亡。

  隔天,团员分批搭船渡海,在敌机扫射下陆续抵达嵩屿,步行去海沧。中共闽西南特委巡视员简朴多次交代谢怀丹等同志,要带好这一支青少年队伍。全团刚好108人,大家就戏称是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武装保卫闽南”,是这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团体之任务。1938年5月12日清晨,厦青团大队人马步行往漳州,团部设在漳州的一个校舍。

  厦青团的工作队每到一个地方,即于街头或广场进行抗日宣传。他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打回老家去》等歌曲,蔡淑惠、郑印心(马力)演唱《松花江上》,带着“我的家在厦门岛上”的心情,悲愤交加,泪水伴着歌声,使许多观众哭了;他们还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他们演讲、读报,他们教儿童唱方言童谣。他们刷大标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武装保卫闽南!”“军民合作,保卫福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晚上通常演出自编的抗日话剧。巡回码头、工厂、学校读报、教歌,深入到偏远的山区村镇演戏……

  厦儿团:远赴南洋公演募捐

  厦儿团的全称为“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影响最大的厦门抗日民众组织之一。

  厦青团成立时,厦儿团被列为第九工作队,对外仍沿用原名称。中共漳厦工委为了争取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并筹募厦青团经费,决定派厦儿团前往南洋各地募捐。厦儿团以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绿苗文艺研究社的成员为骨干,又吸收一些爱国儿童,上海电通电影公司演员、共产党员洪凌从上海到厦门,受中共厦门工委的委派,领导该团并担任导演。

  团员30多人,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17岁,一般均在十二三岁之间。闽粤边境多山,道路崎岖不平,厦儿团跋山涉水,餐风宿露,十分艰苦,敌机时常凌空骚扰,甚为危险。特别是那些还是孩子的团员,小小年纪又都生长在城市里,初次远离父母兄弟姐妹,一遇困难,自然想家,还会哭鼻子,但,凭一颗爱国心,都坚持下来了。厦儿团曾在汕头的剧院公演3天,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

  1938年11月中旬,经过四昼夜的航行,厦儿团到达越南西贡,且移住堤岸,这两个城市毗连,总称西堤。厦儿团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越南分会的10多场筹赈义演,场场座无虚席。由法国舞蹈家指导排演的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首次演出,获得观众好评。在露天体育场,年仅8岁的施明新,指挥数千人引吭高唱抗日歌曲,场面前所未有的热烈。厦儿团深入华侨学校、工厂,宣传抗日救亡,教唱歌曲,发动各阶层爱国华侨成立救亡团体,协助组织旅越华侨儿童歌咏团和铁血剧社,还配合华侨学生上街卖花。1939年元旦前后,厦儿团前往柬埔寨金边巡回演出,10多天募得不少款项和物资。厦儿团在西堤和金边的活动,让日本驻西贡公使害怕,甚至仇视。

(摘自《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