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耀文章:国立厦门大学校舍之兴毁与今后复兴之计划
夫学校之兴废,与世运之泰否,其相关之密切,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溯本校之创立,值第—次大战结束,世界和平之次年,各国专力复兴,南洋商业繁荣之时;由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独力倡议,捐资筹建;于民国十年四月诞生。后又经前校长林文庆先生历向各地华侨募款,继续经营扩充,规模始臻大备。不幸抗战事起,本校内迁长汀;原有校舍,悉遭兵燹之灾;炮火余烬,只有残垣颓瓦,垒石荒丘,已非昔日之壮观;校舍破坏之惨重,可谓极矣。今者抗战胜利,世运已转太平,本校于复员之后,拟乘此世运泰来之时,力赴复兴之图。爰将本校二十五年来校舍之兴毁,及今后复兴之计划,胪陈如左:
(一)战前校舍之建置
私立厦门大学时代之校舍由陈嘉庚先生所筹建。白石砌成,巍峨壮观,共有三千余间,其中心楼屋,位演武旧地。而西南向者曰群贤楼,其左楼二:曰集美,为图书馆,大学研究之所;曰映雪,男生住宿之所。其右楼二:曰同安,专作教室,为员生教学之所;曰囊萤,为附中学生住宿之所。五楼廊宇相接,平直如矢,临其前者为广大之体育场,场而南历四十石级而上,位最高,势最竣者,曰生物院大楼,耸峙祟冈,俯瞰大海,诚自然研究之所,而校长与各院处之总办公厅及博物馆古物文化陈列馆在焉。其后偏东平地,复有楼曰化学院大楼,三层大厦,化学物理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及气象台在焉。其旁有植物园,煤气厂,医院之设。循此而东,登白城山,有教员住宅二十余屋,北趋平地,逾电灯厂,有楼二:曰笃行,曰兼受。笃行者,女生之宿舍也;兼爱与白城,则教员眷属之所居也。笃行之西,有楼曰博学,为大学生藏修之地。而本校之实验小学,则在校门之西南。其他东西膳厅,温室,游泳池,自来水池等,应有尽有,校舍大备,计凡八楼,二院,二厂,一医院,—附校,教员住宅二十余座,皆仿西式建筑,石廊巨柱,轩槛凭栏,雕饰文石,极宏丽巍峨之观,统计建筑费在抗战前达一百余万元之数,此本校战前校舍建置之概略也。
(二)战时校舍之毁坏
民国二十六年,政府商得陈嘉庚先生之同意,将厦大改为国立,并以萨本栋先生为校长。萨校长到校未几,芦沟桥事变起,厦门震动,萨校长以厦门地处前方,首受威胁,乃先将一部图书仪器,置于安全之地,并呈准内迁长汀。厦大在汀八年,披荆斩棘,惨淡经营,规模日大,声誉日隆,学生人数自三百人增至八百余人,教职员人数,亦见倍增,并于文理商三学院外,添设法学院,筹备工学院等,虽在空袭威胁之下,而弦歌不缀,被誉为东南最优之学府。
然本校此时虽在精神上有相当之成就,而在物质上之毁坏与损失,至为惨重,难以言喻,缘厦门沦陷之时,敌军据校舍为营垒,炮火之攻击,飞机之轰炸,敌兵之拆毁,如是兵燹破坏之后,只见颓垣断瓦,残破无完者。昔之高楼大厦,今则乱石纵横蓬蒿梗途而已。计校舍之破坏情形,撮述如次:
1、全部毁坏者,计有生物院大楼一座,四层大厦,轰炸之余,又遭拆毁,乱石堆山,枯树斜阳,供人凭吊而巳。
化学院大楼一座,三层大厦,兵火之余,剩有棱石乱散,莽苇漫生,昔为壮丽高楼,今则荒草废墟。
笃行楼一座,为女生宿舍,今余石砌一列,屋基可见。兼爱楼一座,为教员眷属宿舍,拆毁之后,乔木挺翠,础石凝霜,殊有不堪收拾之感。
白城山教员眷属住宅二十六座,破坏之后,仅余残基,其发电厂一座,东边厨房一座,膳厅一座,医院一座,温室一座,植物园一处,无论楼房平屋,均夷平地,梁木墙石,均被敌军运作海防工事之材料,如以胜利时物价估计。损失共达四十亿元以上,折合当时外汇约合一百一十五万美金。
2、被敌人破坏须大加修理者:有博学校,映雪楼,破坏甚者,不能居住,经本校大加修理之后,乃作为二、三、四年级男生之宿舍。
3、须稍加修茸,添补门窗者:有群贤楼,集美楼,同安楼,囊萤楼等四座大楼。其他发电机,引挚,电料,印刷机件,抽水机管等之损失,约值战前十五万元;家具之损失,约值战前十三万元;图书仪器,标本一部份之损失,约值战前五十万元。兹列详情于底:(略)
(三)战后复员修建之概况
民国三十四年九月抗战胜利,适德耀奉命接长本校之时,立作复员之准备,奔走渝厦,仆仆风尘,在汀组织复员委员会,在厦设立驻厦办事处,开始修建校舍之计划,并于是年十二月将一年级新生迁在鼓浪屿开学上课。益厦门残余校舍,时为日俘集中营,重遭破坏,不堪目睹,经本人向各方呼吁,并与军政当局再三交涉,始于三十五年二月中旬,政府撤退敌俘,本校正式接收校舍,惟本校以在抗战期间,办理良善,日益扩充,规模既大,生数增多,原有校舍,无法容纳,是以一年级学生四百余人,仍在鼓浪屿新生院上课。
七月初旬,大学行政中心由长汀迁移厦门原址,以战时公路破坏,交通未复,山水跋涉,几经困顿之难,全部员生公物始安全抵厦,嗣即加紧修建工作,期于三十五年十一月开学前完竣,惟教育部复员费仅拨发六亿元,作为本校修理建筑及购置之用,以范围扩大,破坏惨重,不得已乃根据复员费之数额,酌实际上之轻重缓急,因陋就简,迅应事机计划建完成者,有(一)白城山教员眷属住宅七座,利用旧基,每座住两家,每家有房三间,并附厨房浴室,窗几通明,二迭栉比,望之玲珑可观。(二)敬贤楼,单身教授宿舍一座,二层楼屋,立体平顶,计可住教授三十四人之众。(三)笃行楼一座,为女生宿舍,可住一百二十人,位与敬贤楼并列,外观亦仿佛相同,房栊通明,轩槛洞开,诚女生藏修之佳所也。(四)本校前在厦门原无工学院,抗战内迁长汀,奉令添设,现有机电,土木,航空三工程学系,工程工厂之实习,极为需要,复员到厦,即筹建工学馆一座,数月经营,行将落成矣。(五)机械工场,系将敌人油库,由海港检疫所之隔离病院所改建者,再加以改建,使其合于工场机械之应用。(六)修建运动场,重划各种场地,新建机器设备,蔓草荒地,焕然一新矣。(七)其他零星建筑,为博学楼后浴室一座,木盖仓库三座,砖墙仓库一座,邮政局储金局一座,合作社—座,化学系储藏室一座,东膳厅后浴室一座,图书馆书库一座,共计十二座。
至于修缮工程,在校址内者,有群贤,博学,映雪,囊萤,同安,集美六楼,东西厨房,东膳厅,传达室,两小便所,及东厨房后浴室,化学系煤气室,海滨石室等十二座,此外又修理大桥头之实验小学教室与礼堂,大南新村之教员住宅十座,南普陀宿舍一座,虎头山教员住宅四座,寿山路楼房二座,同文路水果行教员宿舍二十四座,其中多数楼屋,均租赁民屋加以修建,以应本年度开学之需,而永久校舍之根本问题,尚未得解决。又以数年来院系发达,设备扩充,员生人数随之顿增,教职员达二百五十七人,学生达一千二百五十三人,是以目前所修建租赁之校舍,仅敷局促住用,非谋复兴建筑,解决本校之基本困难,则本校前途殊难发展矣。
(四)本校与华侨关系之密切
今第二次大战结束,世远太平,国家胜利,本校于炮火灰烬之余,力谋应运复兴,从事基本校舍之完成,使成为东南完备之大学,综—年之经营,有修理者,有重建者,均因陋就简,无能恢复战前之旧观,且目前校舍分设厦鼓两地,教员宿舍,租赁民房,不但赁期有限;且散布市区,管理难周,教学不便。百方筹思,考虑再四,以为欲求厦大发展,如专靠经常极有限之部款,恐无法早日完成,如是则本省与华侨所需之建设人才,亦迫不及待矣。且今日社会进步,一日千里,南洋环境之演变,与华侨生活之改善,实需眼光远大之后起人才,出而领导之。是本校之急切复兴建筑,以应华侨高等教育之需要,非有异常方法以赴之不可!以本校历史言之,本校之创办与发展,均赖南洋华侨之力;以本校地理言之,本校地居海滨,位处国门,与南洋各岛海天相望,轮舶住还,近若比邻,回国华侨必经此地,侨生升学亦以本校为便,是本校教育之设备是否完善,与华侨人才教育之发展,有莫大之关系,每与各地华侨谈论及此。均以发起募捐复兴校舍为建议。
忆德耀于民国二十一年九月,承国立北平研究院之命,赴南洋各地采集海洋动物标本;当时即注意华侨青年对祖国文化教育之倾向,及其思想之情态,曾对侨生阐述对于祖国应有之认识,深知华侨有伟大之创造力,今日南洋各岛之繁华,均我国华侨开发之斐然成绩。盖我国华侨有刻苦之毅力,有冒险之气魄,莽莽荒岛,成为海国乐土,然华侨之才尚感缺乏,难免为外人所欺辱,所鱼肉。当时深感欲提高华侨之地位,必先提高华侨之教育;存志在心,未尝忘怀。今者承乏国立厦门大学校长,可以实行宿志矣。视事伊始,即以推广侨生学额为首务,今年增加华侨试读生,俾可多数肆业本校。明年更有先修班之设立,以收录程度较差之侨生。凡此种种计划,皆所以注重培育华侨之人才。至将来华侨回国,从事各种经济建设,关于工业方面,无论水利,电器,机械,造船,以及化学工业等,本校机电工程,土木工程,及化学系可供应高级技术人才。关于渔业方面,本校有水产研究室及海洋研究所,可以协助进行。关于矿业方面,本校将添设矿冶等系,以供应采矿人才。关于商业方面,除银行会计之外,并拟设国际贸易管理系,以供应商业人才。是本校教育之完善与否,与华侨人才事业有密切之关系,深信各属侨领,必乐观本校为一完备之华侨学府也。
(五)本校今后复兴建设之计划
目前校舍复兴建筑计划,分为二部:一为恢复旧有之楼屋,一为应需扩充之楼屋,兹胪列于下:
计应恢复者
A.生物院一座,建在原址,约需款九亿元。
B.化学院一座,建在原址,约需款九亿元。
C.教授宿舍二十幢,建在镇北关原址,需款十亿元。
D.大膳厅一座,建在原址,约需款一亿元。
E.电厂一座,建在原址,约需款五千万元。计恢复被毁校舍之工程费用,共约需款廿九亿五千万元。
计应添建者:
A.图书馆一座,包括文化古物陈列所,南洋研究资料馆,有足容千人之阅览室,五十万册之书库。约需款二十亿元。
B.大礼堂一座,可容二千人座位,约需款十五亿元,定名为“嘉庚堂”,以纪念创办人陈嘉庚先生。
C.工程学馆一座,包括电机,航空及土木各部门,均需款十五亿元。
D.水产研究所一座,包括水族馆,约需款四亿元。
E.文法商各院系研究实验室一座,约需款五亿元。
F.学生宿舍三座,每座足容四百人,合计约五亿元。
G.体育馆一座,五亿元。
计添建校舍之工程费用,共约需款六十九亿元合计恢复添建校舍,共十三大座,又二十幢,需款九十八亿五千万元。言其数额,在华侨巨子观之,以外汇之高率,其数不大。如荷各属华侨普遍赞同,则众擎易举,众志成城。兹为纪念捐款人之功德,拟将各捐款之人地,名各馆之楼屋,如个人认捐一座者,即以其人名其楼;如一地华侨募集而建者,即以其地名其楼。他日集腋成裘,积土成山,使平地楼台,黉舍底成,莘莘学子,孜孜日进,而诸君之功德,亦垂传于千秋万襈,敢掬区区微诚,缕陈于华侨诸人士之前,敬希亮察,惠予鼎助为幸!
国立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谨启
(厦门大学出版组编印,194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