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厅展示 >> 文史资料 >> 陈嘉庚先生莅汀欢迎词

陈嘉庚先生莅汀欢迎词

作者:chenlw 日期:2013-03-26 点击:74

萨本栋

陈嘉庚先生自三月间离星回国以来,遍历十五行省,行程三万余里,仆仆征尘,前后九阅月,今日莅止长汀,吾人始得一瞻风采,畅聆伟论,其毕生之事业、人格、精神、以及识力眼光,在在足为全国同胞之楷模,而吾人今日欢迎陈先生之意义亦在乎是。

一、陈先生之事业

先生之事业始自经商,然而先生之经商不在居积致富而在己立立人,观于其一生致力革命国家民族,其成就实驾乎商业之上。

先生于弱冠之年即赴南洋,初经营米谷业,旋逐渐发挥其创造天才而创办树胶、轮船、罐头、饼干、枋木等实业,规模遂为星洲华侨之冠。然先生之努力发展实业绝非图一己私利,其意实在救济南渡失业之侨工,故凡来自南洋者莫不耳熟能详。先生每年所救助之侨胞数以千计,而常年所雇用之侨工当以万计,凡南渡侨胞暂时无业者莫不以陈嘉庚公司为依归,先生今日之名望岂偶然哉?然此特先生之余绪而已,先生早岁即抱“救国必自教育始”之职志,故商业所入一以兴办教育事业,当满清末叶吾海外侨胞子弟尚无所谓教育也,有之惟私塾而已,先生抵星不久,即倡设道南学校,不惜年掷巨资为海外侨胞新式教育开其先河,旋复投资回国创办集美小学,是为先生倾家兴学之始。

南洋之小学教育既因先生之首倡而风起云涌,然凡事勃然而兴必感觉人才缺乏,至是先生鉴于侨民师资之亟须补充,遂复于集美增办师范学校,不久集美中学、水产、农林、商业等,以及厦门大学,相继以先生一人之力而设立,以言先生之事业,岂止实业一端而已。

以言革命,先生早岁于民国纪元前一年即加入总理所领导之同盟会,同年秋筹款资助闽省光复,数十年来国内革命事业先生无一不力助其成,其为国家民族始终奋斗,可谓辛勤备至蔑以复加。

复次,先生领导南洋侨胞拥护祖国,功绩彪炳有口皆碑。自民十八济案发生以来,倡办筹赈,救济水灾,筹款献机,赈济难民,筹募寒衣医药,及此次领导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发动回国慰劳等等,无一非先生救国救民苦心孤诣之表现。登高一呼,闻风响应,先生团结侨胞意志,加强抗建力量,其贡献又何如也。

二、先生之人格精神

先生伟大之精神可分数方面言之:

先生常言曰:“余初非素封之家,惟愿为公众服务,即为一生不移之宗旨”,故其经商也,办学也,领导侨胞也,无一非为公而发。民十八济案发生,先生倡办山东筹赈会,被举为会长,其时全侨抵制日货至为剧烈,先生所办之南洋商报因登载某家某日到有大批仇货,对方竟以含恨,致橡皮制造厂重要部分突遭回禄,损失甚巨。更以抵制日货之故,日人大肆报复,以同类物品贱价竞售,致先生商业受创尤大。然先生仍继进不懈,泰然处之,其爱国热情,公尔忘私,国尔忘家,是何等怀抱!

先生对事绝不苟且,尤不喜夸荣誉,凡拟作之事,无论公私,必先行而后言,事前既不喜预先夸张,及事既成亦不愿自居其誉,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均先生一手创办独力支持者,然先生于实行之前曾未多言我欲如何如何,及其既办两校,校务蒸蒸日上,然先生自视常若不足。厦门大学大礼堂建筑落成,校中同人拟以先生之名名之,借资纪念创办人之功绩,先生极力反对,即以先生介弟敬贤先生、(其时在厦董理校务)之名命之,亦所不许。结果乃定名为群贤堂。民廿六厦大改国立,直抗战初兴,先生有意回国视察,后闻各方拟盛大欢迎乃中止其行。又厦大国立后,教育部为纪念先生创办之功勋起见,设咨询委员会,以先生为永久委员,并于校内设置嘉庚奖学金及嘉庚讲座,借资纪念。先生屡次谦辞,自谓“为义不终累及政府”云云,最近组织华侨回国慰劳团,先生被举为总团长,以古稀之龄,绝不以长途跋涉为苦,地无论东西南北,莫不亲临视察,履险如夷,每至一处,长日演讲。谈话、会客、访问、无不集中精神,察及毫末,于此有可见其负责,谦让,不辞劳悴可见一斑。

先生虽拥有巨资,而其平日自奉之菲薄,一如平民,曾不知养尊处优为何事。然而对于公益事业,则解囊唯恐不及,丝毫不以今昔情境不同,而稍移其志,当先生树胶事业受挫折时,帝国主义者曾愿助先生维持,而以苛酷条件为交换,先生毅然拒之,宁愿破产,是又所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者也。

三、陈先生之识力

我国近百年来,民不聊生,国势日蹙,一般人忧心国是,莫知所措,独先生毅然力倡教育救国,其言曰:“我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举不足为我念虑,独于兴学之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云云,至先生所以实践此言以至毁家兴学者,事情彰彰有目共睹,前亦略陈,毋须赘述。独念先生于数十年前当国人革昧未开之日,已能独具慧眼,明烛机先,而汲汲是谋。今日华侨教育蓬蓬勃勃,此种现象,谓为由先生兴之可也,侨胞子弟向之以“咱红毛”自荣者,今则莫不知有祖国,此项知识,谓为由先生启之可也,其眼光识见,岂常人所可及哉。而屈计数十年来先生所费于其毕生职志教育救国事业者为数在千万元以上,此种独立捐资兴学之壮举,尤为古今中外所罕见,先生常谓“捐资一道,窃谓莫善于教育。”至哉斯言!但愿人人均能一如先生,具此远大识力眼光,将来蔚为风气,其影响于吾国家民族,岂浅鲜哉!

总之,先生毕生为祖国奋斗努力,吾人今日竭诚欢迎,应勿忘先生之事业,先生之精神人格,以及先生之识力眼光。时时引为楷模,时时求所以副先生之期望,庶无负先生拳拳祖国之忱,亦即吾人所以报答先生于万一也。

(载《厦大通讯》第二卷第九、十期,1940年11月9日)